近年來,社會、政府、企業對食品安全溯源的認知度和重視度越來越高,各大企業紛紛布局食品追溯體系建設。但食品追溯體系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隨著企業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智能化、物聯化、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引進,讓構建更及時、高效、準確的追溯體系成為了可能。1月19日,在杭州舉辦的第二屆食品工業創新發展大會對奶粉追溯話題進行了集中研討,國家工信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伊利集團、京東、IBM等政府機構和企業出席大會,深入探討了乳制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新成果。作為亞洲乳業第一的伊利集團,質量追溯體系的建設可謂由來已久。自2004年伊利就開始建設嬰幼兒奶粉追溯體系,至今已完成奶粉全過程追溯平臺建設。2013年,伊利被選為全國嬰幼兒奶粉追溯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2014年,伊利第一個響應政策號召,與工信部軟促中心、京東合作,在可追溯體系進一步整合區塊鏈、大數據等,并構建了奶粉行業首家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追溯系統。目前伊利上傳工信部追溯數據總量兩億多條,居于各企業數據量之首。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尼爾森17年調研結果顯示,伊利旗下奶粉銷量已連續4年穩居國產奶粉第一,其中金領冠以其不斷追求更接近中國母乳的卓越品質遙遙領先,引領中國奶粉品牌的發展。
嬰幼兒奶粉追溯步入成熟,形成初步閉環鏈條
當前,食品、奶粉行業質量安全追溯面臨著全新的發展機遇。這一點從“第二屆食品工業創新發展大會暨食品行業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現場交流會”的主題上便能窺見一斑,大會以“數字化轉型提升優質食品供給”為主題,邀請了政府機構、協會、科研院所、標準及檢測機構、大數據信息技術企業等共同出席。這些都預示著國內食品追溯體系的建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在政策層面,201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部署加快推進全國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將建設食品、奶粉安全追溯體系放到了戰略高度上。意見指出,各地區、部門及企業應積極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追溯體系,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進一步完善追溯管理制度。
伊利集團副總裁侯繼東表示,嬰幼兒奶粉追溯體系的完善是一個漸進升級的過程,需要在牧場、生產、供應鏈、零售等每一個環節上不斷優化和升級,才能實現了嬰兒粉生產全過程數字化、透明化管理,有效保證嬰幼兒奶粉生產質量。
據了解,除可追溯體系外,伊利還進行了多項創新研究,在母乳研究領域創造了多項第一的成果——建立了中國乳企第一個“母乳研究數據庫”,第一個發布《中國母乳研究白皮書》,并將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了嬰幼兒奶粉配方中。正是基于母乳研究的豐碩成果,2017年伊利旗下的金領冠嬰幼兒奶粉銷量繼續領跑,收獲了中國媽媽、寶寶們的廣泛認可。
創新技術扮演助推器,重構社會信用鏈條
當前產品追溯體系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有專家表示,雖然針對食品、奶粉質量安全追溯,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資金、資源和技術,但在產品創新、消費模式、供應鏈持續升級迭代的今天,追溯體系的建設正進入“創新技術”驅動的新時代,有望進一步重構社會和消費品流通的信用鏈條。
大數據、智能化工廠、區塊鏈等創新技術的引入為解決追溯問題提供了契機。比如,智能化方面,伊利奶粉通過智能化工廠的改造,讓生產環節無紙化、數據化,讓追溯可以做到更細粒度,信息更準確;用戶體驗方面,伊利上線了手機追溯微信查詢系統,消費者只需微信掃一掃就能查詢到購買的產品的追溯信息,如生產日期、批次、生產者、消費者指南信息、質檢報告、配料表等信息。
隨著社會、產業的分工變得更精細,各個環節都涉及到諸多企業,這不僅需要企業通力協作,開放共享交換數據,更需要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技術來保駕護航。可以想象,未來一兩年內,創新技術的落地和應用將深刻地改變食品、奶粉追溯體系的發展現狀,最終構建一個更健康、良性發展的消費環境。
(責任編輯:李威)